查看原文
其他

老施讲故事:传统春节年俗之“净年”

施长斌 姑孰姓氏文化
2024-11-28

 “净年”


“净年”,就是干干净净过大年的习俗,从腊月的“掸尘”开始。包括年前的“掸尘”、大年三十的“卫生准备”和新年的“保洁”三部分组成。


“掸尘”

掸尘”在北方叫扫房,一般是腊月二十三、二十四;南方叫掸尘。

俗话说:“初七掸金、十七掸银、二十七掸尘”。

腊月初七就开始启动了,掸尘亦称“除尘”、“除残”、“打埃尘”等。

顾禄《清嘉录.十二月.打埃尘》中这样写道:“腊将残,择宪书(指历本)宜扫舍宇日,去庭户尘秽,或有在二十三日、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,俗呼打埃尘”。 

“掸尘”就是要在春节前将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、洗刷一新,干干净净地迎新春。

“掸尘”的习俗,由来已久。

据《吕氏春秋》记载,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。按民间的说法:因“尘”与“陈”谐音,新春扫尘有“除陈布新”的涵义,其用意是要把一切“穷运”、“晦气” 统统扫出门。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。“掸尘”,还有神话传说,在此不再表述。

中国传统的春节年俗有很多很多,从旧年腊月一直延续到新年正月。但在众多的年俗当中,启动最早,并且延续时间最长、又跨年的要数从“掸尘”开始的“净年”了。


在南方,腊月初七“掸尘”,便是最早启动的一项年俗活动。按老辈习俗,为了“干干净净过大年”,要提前整理物品,“掸尘”打扫卫生,俗话说:“初七掸金、十七掸银、二十七掸尘”。初七“掸尘”是比较理想的好日子,正所谓“七上八下”。腊月初七,打扫卫生、留足“口粮”、“种粮”之后,把米缸、袋子里面剩余的些许五谷杂粮,清理干净,集中到第二天煮粥——这便有了腊八粥了(当然腊八粥的来历有多种说法)。旧时,大户人家开始煮粥施舍穷人,让穷苦人临近年关少些受冻挨饿;佛门弟子结合佛祖成佛日,也煮粥施舍众生;如今,人们加银耳、莲子、桂圆等煮粥,“腊八粥”成为了一道美食······这些是后话。

“净年”宜早不宜迟,为了过一个干干净净的新年,进入腊月就要“掸尘”。“初七掸金、十七掸银、二十七掸尘”的俗语,寓意掸尘越早月金贵。初七就“掸尘”的人家,说明家庭日子过得滋润,早早地就开始准备过年了;如果到大年三十前的腊月二十七、八才“掸尘”,说明这户人家在外奔波,或打工或一年到头穷忙······

“净年”的习俗,至关重要的则是大年三十的“卫生准备”。“除夕”这天,传统农户家家都要把院落、猪圈等再打扫干净,把粪桶清空,将水缸盛满,从地里弄回能够吃上几天的蔬菜,人人理发洗澡,换上新衣;把门上的旧联、墙上的旧画拆下换新;将要吃的菜,该煮的煮、该洗的洗干净、该切的切好、该装盘的装盘;傍晚要煮上满满的一大锅“年饭”,以保证第二天、第三天还有的吃——既能寓意“家有余粮”,又能确保新年头三天“不淘米”、不产生污水。保证“干干净净”过新年。

新年的“保洁”,大年初一首当其冲。在年前准备充分的前提下,新年第一天不用淘米、不用洗菜,不动刀和剪、地上不洒一点水;洗漱用水及剩茶水全部用桶盛装,洗锅水、洗碗水倒进猪水缸喂猪,肥水不外流——以聚财;一天不动笤帚扫地,以免乌烟瘴气,对人不敬。

还有,新年三天不下地,保证清闲整洁。


总之,从年前到年后,都要保证“过新年”干干净净、整洁一新。

施长斌,字有礼,当涂人,籍贯安徽省肥东,生长于江东横山(古南岳)脚下、丹阳湖畔新市镇。热衷于地方民俗、历史文化研究,出版了个人专著《走出桃花源的江东诗人陶渊明》,编著出版了《李白游踪》(当涂卷)等多部书籍,被央视国际频道、气象频道称为民俗专家,央视农业频道称为文化学者。




 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姑孰姓氏文化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